close

開啟新時代河南鄉村振興新征程

編者按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省委一號文件結合河南實際,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規劃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明確提出今年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省“三農”工作的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為全省“三農”工作提供瞭遵循。今日省委農辦和本報聯合推出一組關於省委一號文件的解讀文章,供讀者學習和參考。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安全要素生產率”。這既是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實現河南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有效途徑。

實現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各方面因素,需要綜合發力。總體來說,要抓好四個方面工作。

種養出高質量

以四優四化為重點,加快發展河南有明顯供給優勢、市場有旺盛需求、適銷對路有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實現農業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實現綠色化。從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入手,深入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加大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規范限量使用飼料添加劑,規范使用獸用抗菌藥物。實現優質化。發展優質強筋和優質弱筋小麥,實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實現優質優價;大力發展優質花生,重點發展是高油酸油用花生和食用花生;大力發展優質草畜,重點抓好“兩牛”(奶牛和肉牛)等產業鏈條長、附加值高、帶動力強的產業,加快養殖基地建設,大力推廣紫花苜蓿等牧草規模化種植,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林果,著力擴大高端、名優瓜果品種的比重。實現特色化。立足各地資源稟賦、生態條件、產業基礎,找準發展重點,堅持走差異化的道路。實現品牌化。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提升農業品牌影響力。

生產出高質量開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大力發展食品和農副產品加工業,主要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能力,深入推進“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靠“賣得好”帶動倒逼“種得更好”,搞好展會營銷、品牌營銷、網絡營銷,進一步提高農業的市場化程度。打造產業集群,抓好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集群培育,推動企業通過技術改造升級、產品和品牌升級、企業管理和營銷升級等做大做強,引導企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帶動區域主導產業壯大。積極推動產銷加一體化,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加快建設一批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深度融合,實現產品競爭向產業鏈條競爭轉變。加大科技投入,圍繞生物育種、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機裝備等,推動農業科學院所、高等學校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打造農業協同創新平臺,加快農業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

拓展出高質量

著力發展“互聯網+”新業態,開展農業特色互聯網小鎮建設試點,推動實施農村電子商務示范工程,促進名特優農產品“線上”交易。著力發展“旅遊+”新業態,以實施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工程為抓手,積極創建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重點打造創意農業、分享農場、共享農莊和農傢樂。著力發展“生態+”新業態,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觀光牧場、康養基地,打造農村生態宜居新空間。

保障出高質量

要以提高農產品質量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抓緊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標準體系、監測體系、監管體系、認證體系和品牌體系。要強化基層監管能力,加強執法監管,加快追溯體系建設應用,實現主要農產品生產過程可控制、產品流向可追溯。要加強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與農業綠色發展相配套的市場建設,升級改造清洗預冷、分等分級、冷藏冷凍、包裝倉儲、冷鏈運輸、加工配送等商品化處理設施和貯藏設施,減少農產品因采後商品化處理和貯藏不當造成的損失改善生產經營環境,提升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

建設生態宜居新傢園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的好環境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振興,也是生態的振興。要守住生態保護紅線,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增值,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

堅持科學規劃

充分考慮城鄉人口變化趨勢,把握好產業基礎、資源稟賦、生態紅線等現實條件,堅持多規合一,科學編制城鄉統一發展規劃,不斷提高村莊佈局水平、村落規劃水平和民居設計水平。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動農村飲水安全、電網改造、危房改造等重點工程,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設施運行、管護水平,使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向農村延伸覆蓋、生產生活社會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發展,加快形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機制。

抓好人居環境整治

要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落實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以實現環境美、田園美、村莊美、庭院美為目標,通過實施“三無一規范”和“四個整治”,推動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梯次推進鄉村水林田路房整體改善,特別是要推進“廁所革命”、解決“垃圾圍村”問題,給群眾營造一個整潔衛生的生活環境。

加強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

把農業生態、田園生態放在山水林田湖草等綜合生態體系中去衡量,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加快構建科學適度有序的農業空間佈局體系,不搞掠奪式的生產經營,切實改變農業過度依賴資源消耗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業與自然協同可持續發展。積極開展秸稈禁燒、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實現生產清潔化、化肥農藥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推進生態環保一體化,堅持城鄉污染一同治理、城鄉環境一並保護、城鄉生態一齊建設,城區、集鎮、村莊三位一體的生態系統,逐步形成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的城鄉生態格局。

推行綠色發展方式

要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壯大綠色經濟。要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有條件的要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立足優勢農產品區域,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打造一批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加強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完善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推進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休閑度假、旅遊觀光、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

推進鄉風文明建設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優秀鄉村文化能夠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按照省委一號文件要求,不斷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傳承好、創新好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傢風、淳樸民風,提升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讓中原廣大農村煥發文明新氣象。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推動鄉村振興、推進鄉風文明,農民是主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教育。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要把農村傢庭文明建設作為重點,而傢庭文明建設的重點是孝善教育。據瞭解,農村貧困老人占我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很多老人生活貧困是子女分戶後不履行贍養義務造成的。省委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弘揚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挖掘、繼承、創新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鄉土文化的優秀傳統,是我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任務。

按照省委一號文件要求,我省將立足於在文化傳承上守住鄉村的“魂”,不斷發掘鄉村特點、鄉土味道,積極展現鄉村風貌、鄉土魅力,傳承民俗古風,留住鄉親、鄉情和鄉愁。一方面力爭留住有形鄉村文化,充分挖掘具有農耕特質、中原特色的物質文化遺產,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築、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的保護力度。另一方面要讓活態的鄉土文化傳下去,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農耕文明優秀遺產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加強農村廢塑膠熱熔處理|廢塑膠熱熔押出公共文化建設

按照省委一號文件要求,我省將突出標準“建文化”,繼續實施百縣萬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范工程,按照“七個一”標準建設鄉級、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突出精準“送文化”,結合“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運用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送歡樂下基層、文藝志願服務等平臺載體,大力推進“百姓文化雲”建設,讓農村文化供給更優質、更精準、更便捷。突出特色“種文化”,加強對鄉鎮文化站人員的教育培訓,大力培育文化示范戶、文化經營戶、農民讀書社、農民職業劇團、農村業餘劇團,建設農民身邊不走的文化隊伍。

推進農村移風易俗

近些年,部分農村盲目攀比、鋪張浪費的不良風氣愈演愈烈,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人“還不起”。必須進一步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旗幟鮮明地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倡導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文明新風。

按照省委一號文件要求,我省將進一步加大“一約四會”建設力度,力爭2018年底前全省行政村覆蓋率達到70%,通過“一約四會”推進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加強綜合治理,積極開展鄉風、村風評議和村民道德評議,下力氣整治農村黃賭毒、封建迷信。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鬥爭,激濁揚清、抑惡揚善,把農村不良風氣壓下去,把新風正氣樹起來。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中央和省委一號文件,都把“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條重要原則提出來,全省上下必須深入研究謀劃,切實回答好這張“歷史問卷”,把中央堅持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的思想轉化為河南的有效實踐和具體行動。

準確把握新型城鄉關系的實質

進入新時代,我們所要構建的新型城鄉關系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城鄉統籌發展強調政府的統籌作用,城鄉一體化發展強調一體化目標,思路的著力點更多是“以城統鄉”或“以城化鄉”,而城鄉融合發展強調融合互動和共建共享,是實現城鄉共榮和一體化的重要途徑。城市和鄉村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促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城市的發展和繁榮決不能建立在鄉村凋敝和衰敗的基礎上,鄉村的振興也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和支持,城鄉共榮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全面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找準城鄉融合發展的突破點

重點是圍繞“錢、地、人”等關鍵要素,打通進城下鄉的通道,引導、吸引更多的城市要素包括資金、管理、技術、人才向鄉村流動,圍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瓶頸和束縛,推動公共資源更多地投向鄉村,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盡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是推動城市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在新形勢下,必須按照平等、開放、融合、共享的原則,積極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促進城市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更多地向鄉村流動,實現城鄉要素雙向融合互動和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創新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融合發展和一體化的主要障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必須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傳統體制機制障礙。

三是推動城鄉基礎設施共建共享、互聯互通。現階段,城鄉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發展不平衡的突出表現,而鄉村發展不充分則是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最突出的反映是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遠遠不能滿足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重點圍繞群眾最關心的農村水、電、路、通信以及文化廣場、體育設施等,推動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短板。

四是加快推動公共服務下鄉。圍繞農村教育、醫療、就業、社保、養老等關鍵領域,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逐步建立健全全面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處理好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關系

河南目前正處於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必須發揮城鎮化的牽引和輻射帶動作用,堅持鄉村振興和城鎮化雙輪驅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一方面,鼓勵支持各類人員“上山下鄉”,促進農村“雙新雙創”,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另一方面,要深入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增強中小城市、重點鄉鎮、特色小城鎮承載能力,完善服務保障機制,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我省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及時出臺《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召開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會議,明確改革重點、時間節點和責任分工,全面安排部署工作。在濟源市第一批國傢改革試點和汝州市、范縣等6個第二批國傢改革試點基礎上,選擇1個省轄市、兩個省直管縣,並在15個省轄市各選擇1個縣(市、區),先期開展試點,2018年在全省全面推開。隨著全省試點順利推進,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正為各地農業農村發展增添強大的新動力新動能,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清產核資,讓農村傢底更清

據初步預估,全省農村集體資產總值,土地以外的賬面資產就達536億元,村均資產116.5萬元。大量的集體資產如果不盡早盤活整合,不盡快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隻有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把集體資產量化到戶,農民與集體之間建立起緊密利益聯結機制,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積極性才能被充分激發,為規范集體資產管理、創新鄉村治理打下堅實基礎。

清產核資是順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和前提。目前,全省清產核資工作的力度正不斷加大、節奏在明顯加快。清產核資重點是清查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型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等,查實存量、價值和使用情況,做到賬證相符和賬實相符。

通過清產核資,第一批國傢改革試點濟源市共清查出集體資產449086.68萬元,第二批國傢改革試點華龍區共清查出各類資產88172.75萬元。隨著清產核資的深入推進,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也日益健全,有效提升瞭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和鄉村綜合治理水平。

量化折股,讓農民有更多財產性收廢棄物處理|廢棄物濾網處理

隨著今年省委一號文件的出臺,我省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改革。目前各試點市、縣正結合自身實際,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統籌考慮戶籍關系、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因素,通過群眾民主協商的方式確定成員身份。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在濮陽全面鋪開,曾被群眾戲稱為“糊塗賬”的農村集體資產正逐步厘清、蘇醒,與特色產業、扶貧攻堅相結合,讓紅利走進千萬農戶。截至去年底,濮陽市共量化資產5.6億元,確認股東38.5萬餘個,農村集體資產正在從沉睡中被喚醒,逐步實現從“死資產”到“活資本”的華麗轉身。

壯大集體經濟,讓基層組織更有凝聚力

2016年我省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僅占全省GDP總量的3.68‰,村均收入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無集體經營收益的村占行政村總數的74%。農村集體經濟增收途徑相對單一,多數村主要依靠集體資源發包獲得收入,傳統農業村主要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農村集體經濟亟須壯大。

濟源市探索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型、資源開發型、農房合作型、村企聯合共建型等多種股份合作模式。王屋鎮迎門村依托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鄉村旅遊合作社,用林權入股王屋山景區,發展旅遊經濟,增加瞭農民財產性收入。邵原鎮雙房村媧皇谷居民組將古舊農傢院組建成農房合作社,入股到媧皇谷旅遊公司,帶動瞭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輝縣市南李莊社區,改革後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016年底發放土地股權紅利196萬元,每畝土地分紅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農村集體資產從“死資產”變成“活資本”,集體經濟發展裝上瞭“助推器”。

讓“三鄉”人員共襄鄉村振興

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把人才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引導返鄉回鄉下鄉“三鄉”人員創業就業,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持。這是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三農”工作隊伍,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鄉村振興需要“三鄉”人員支持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我省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中高等院校畢業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員等返鄉、回鄉、下鄉到農村創業創新,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活躍農村經濟發揮瞭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省農民工返鄉創業累計達100.95萬人,創辦企業50.77萬個,帶動就業達594.78廢塑膠處理濾網|處理廢塑膠垃圾濾網萬人。

“三鄉”人員創業創新,有利於將現代科技、生產方式和經營理念引入農業,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有利於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利於激活各類城鄉生產資源要素,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解決“人”的問題,必須要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作保障,要有多層次、寬領域、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做支撐,要激勵優秀的城市人才下鄉創業,鼓勵廣大農民工返鄉創業,引導符合要求的公職人員回鄉任職。

近年來,欒川縣強力推進“市民下鄉、能人回鄉、民工返鄉”的“三鄉工程”,極大地激發瞭能人回鄉、資本下鄉熱情,使得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創意、農事體驗等新業態呈現蓬勃發展態勢。據統計,目前已啟動的休閑農業、農旅融合等三產融合項目達150多個,預計吸納社會資本近百億元,可望帶動近萬人就業。

“三鄉”人員需要政策支持

近年來,我省圍繞“三鄉”人才創業,先後出臺瞭《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財政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二十條政策措施》《河南省職業培訓條例》及農民工返鄉創業示范縣、示范園區、示范項目三大評審認定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為返鄉人員創業就業提供瞭政策支持。

省委一號文件指出,吸引、鼓勵、支持“三鄉”人員創新創業,要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圍繞“三鄉”人員創新創業,要積極落實好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政策措施,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使“三鄉”創業人員在創業地享受與當地勞動者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將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范圍。對回遷或購置生產設備的返鄉下鄉創業企業,有條件的地方可給予一定補貼;強化融資服務和場地扶持,將“政府+銀行+保險”融資模式推廣到“三鄉”人員創業企業。村莊建設用地整治復墾騰退的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於“三鄉”人員創業。允許利用宅基地建設生產用房創辦小型加工項目;加強培訓服務,在農村社區推廣政務服務網上辦理、全程幫辦。實施“三鄉”創業培訓專項行動,使有意願的創業者都能接受一次主要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補貼的創業培訓;實施引才回鄉工程,激勵和吸引專傢學者、技能人才等回鄉服務。鼓勵工商資本參與扶持“三鄉”人員創業;建立創業風險防范機制,鼓勵開發相關保險產品,按規定將“三鄉”創業人員納入就業援助、社會保險和救助體系,使“三鄉”人員創業有後盾、能致富。

SourcePh" >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cu248qk06 的頭像
    icu248qk06

    阿K的採購清單

    icu248qk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